从上述各式太极名家的功夫,不难看出:“内劲”的本质就是拳家的力量素质,确切地说就是《中国武术大辞典》所讲:是“经过反复揉练,并与武术技法相融合的肌肉力量”。
这种肌肉力量,绝不是通常情况下一般人发狠时,所表现出的拙呆僵滞(凡有训练的太极拳家不会有)的力量,而是一种素有拳术技法训练的特殊(“劲”中的“圣”字,表示崇高、特殊等意)的、带有技术性质的力量。
这种特殊性和技术性就表现为:既有灵活多变(可快可缓、经过的空间路线可长可短)、随感即应(信手而应、顺手而得)、自动控制、趁机而发,又有多种连环交错力法“寓于无形之中,接于有形之表”的性质。
2内劲的获得是以力量训练为基础“练就金刚太极尊,浑身合下力千斤”、“要想四两拨千斤,须先练就千斤力”。这是技击运动“必先自强然后才能胜人”的根本规律。古代的项羽、李元霸、武松均以其神力使敌丧胆,关公83公斤的大刀、鲁智深60多斤的禅杖,都显示了过人的膂力。所以力量是武艺的基础,练武必须练力。众所周知,本力大、块头粗的人练拳如虎添翼,“蛮拳打死老师傅”就是这层道理。
太极拳从本质上讲是武术拳术的一种,绝非纯属养生术。所以杨式太极拳有“对敌法”讲:“遇强者智取,遇弱者力取”,并不排斥力量的练习和应用,因为没有足够的力量素质,就根本发挥不了巧的作用。譬如:掤以顶撑为基础,顶不住、撑不好,防线被人突破而长驱直入,何谈掤?掤不住谈何捋、挤、按、採、挒、肘、靠……更无法谈顺势借力、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就是勉强引进,也难以送出,危险性更大,或弄巧成拙,这是一般的道理。
但要切记,这时所指的练力,不是指练单纯的力,而是指练与技法相融合的专项力量,拳家们称此为“功力”。
3内劲训练的速效方法内劲的获得除了以训练力量素质为基础以外,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最直接速效的办法莫过于不同水平之间的人,都全力以赴的像拳击、柔道、特别是中国式摔跤那样,进行真打实作式的散推对抗。这种方法不但会使内劲来得更快、更直接,而且对种种劲法的体会也更深刻、更实用。
对水平稍高的一方来说,可以在实练中不断丰富、完善和提高技法的熟练程度,达到得心应手,使目测、体认、听劲、懂劲,以及自动化控制和发放准确无误;对水平略低的一方来说,可以通过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触察体认,识别各种劲法力度和应用技巧,既快速地培养了“内劲”,又增强了身体的抗击性,提高了功力。
当然对水平相当的人来说,这无疑也是个好办法。不同的是常常会出现二人相顶,相持难分的现象。但这却并非坏事,而是好事。因为此时双方都在非常谨慎小心(防止对方引进落空)的体察听动,欲随机而变,见缝插针式的要控制对方,正是抗“内劲”、比灵敏、抢松紧变化速度、赛耐力、长掤劲功夫的好时机。符合“三从”(从难、从严、从实际出发)、“一大”(高强度、大运动量)的运动训练原则,是科学的、行之有效的,也是快速提高现代竞技推手水平的唯一途径。
这种“相持”顶撑的掤法练习,同时也是一种有意识的训练先给对方一个支撑拐棍(可乘之机、假顶的甜头),待对方真用力(我借力)时,又突然撤掉,使对方来不及反应和无法调整平衡而扑空倒栽,以形成“四两拔千斤”之势的有效技、战术方法。这与那些怕“顶牛”、松松垮垮转空圈、磨蹭衣袖,欲投机取巧的方法相比,不知要提高功效多少倍。
结语上述方法正是从肌肉的效能——身体力量的松紧变化入手,通过反复实践、重复强化性的身体对抗练习,提高了刚与柔、软与硬、虚与实、动与静、防与攻、接与送、蓄与发、收与放的转化速度(越快质量越好、太极功夫越高),既加强了太极拳的技击功夫,又有效的积蓄了体能,增长了“内劲”功力。
精彩推荐太极养生八大功效你知否
谨慎错练太极的“三个伤害”
浅谈太极内功五种呼吸方法
详解太极的身法和步法
初学太极拳应如何用腰
三高是很多人头疼的问题6款西洋参降脂降2016年中医助理第二单元原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