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故乡的忻州人张俊生赤手空拳打天下

从会馆到商会

  明清两代特别是乾隆时期,山西商帮发展到鼎盛。举凡水旱码头、通都大邑,都有山西商人建造的会馆。商业发达的省份,中小城市甚至一些乡镇,现在仍有山西会馆、山陕会馆的遗存。

  会馆,是山西商人客居他乡时联络感情、交流信息、彼此关照生意之所在。晋商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后盾,在会馆建筑的选材、布局、形制和装饰等方面不惜重金、翻空出奇。一些著名的山西会馆成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把我国传统建筑文化推至后人难以企及的地步,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

  改革开放后,城乡二元结构被打破,人口的流动和迁徙史无前例地开放和自由。人们不必再固守一方水土,可以走出去在更广阔的人生舞台上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天地。晋商的后代北上南下东进西行,足迹遍布全中国,演绎了无数创业、财富故事。

  商会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改革开放40年,成为山西商会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时期。现代社会,当然不会再有富丽堂皇、雕梁画栋的山西会馆了。但晋商兼容并蓄的经营气度、求同存异的经营策略、自强不息的经营精神,在后来者身上进一步发扬广大。

  年5月11日,江苏省镇江市山西商会成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镇江投资兴业的山西籍企业、个体经商户以及山西企业驻镇机构上百家,吸纳各地从业人员近万人。举凡生产经营、商贸流通、餐饮服务、建筑材料、化工、地产等行业,均活跃着山西商人的身影。商会会员中,不乏横跨多种产业、身家几亿、十几亿的行业大佬,但更多的是白手起家、顽强拼搏进而改变人生命运的普通人。他们在镇江娶妻生子、落户扎根,平时在不同的行当奋斗打拼。当商会议事、老乡来访的时候,大伙儿从四面八方赶来,方有听不够的乡音,道不尽的乡情……

  今天,我们向读者介绍他们当中的一位——原平老乡张俊生。

  运动员出身的张俊生一年四季运动衣不离身

“跤乡”走出的柔道教练

  走在镇江大街上,张俊生被人一眼就能认出来——中等个头,身材敦实,膀大腰圆,下盘沉稳,走起路来虎虎生风,一看就是搞体育的出身。

  在镇江这座长江和大运河交汇的城市,今年51岁的张俊生已经生活了23年。

  张俊生是原平市王家庄乡东泥河村人。在王家庄乡,东、西、中三个叫“泥河”的村子毗邻相望,村民世代种地为生。上世纪80年代,村里的后生们想要走出去,出路有两条:一是考学校,二是练摔跤。

  大学扩招前,城里的学生能考上大学、中专的也是百里挑一。因为家庭、师资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农村孩子在考学这条路上,其实早早就输在了起跑线上。考学这条路走不通,只要身体壮、耐摔打,当时农村孩子还有一条练摔跤上体校、毕业后国家分配工作的路——但这条路也不好走,首先须具备身体条件,其次得能吃苦,最后,你还得有个引路人。

  幸好,张俊生这三条都具备。

  在忻定原农村,摔跤有雄厚的群众基础。当年跟俊生差不多大的小后生,哪个不会“搬腿腿”“搂后腰”?但爱好归爱好,能吃上“跌跤”这碗饭的,在方圆几十里也绝对是凤毛鳞角。而俊生的大哥,就是王家庄乃至忻定原一带有名的“挠羊汉”,他凭这身本事进入体制内,先是运动员,后来做教练。在大哥的引导、指点下,张俊生“跌跤”一开始就上了路。16岁那年,顺利考入山西省体校。两年后毕业,又被挑选进山西省摔跤队成了专业运动员,经常随队全国各地打比赛,最好成绩在全国摔跤锦标赛上进过前六——能置身竞技体育“金字塔”顶端的,永远是极少数。

  因为不是奥运项目,中国式摔跤其实从80年代中后期就逐渐被“边缘化”,有的省、市干脆就取消了这个项目。在这种大背景下,有的摔跤运动员转行练了柔道——毕竟都是力与技巧的运动。一个偶然的机缘,用俊生的话说是有位“贵人”提携,年,其时22岁的张俊生考进了北京体育学院柔道专业。泥河村的“泥”孩子居然靠摔跤考上了大学,这件事在王家庄还一时引起了轰动。

  但是,这大学也不是好上的。柔道训练向以“魔鬼”著称,别的不说,力量训练一般人就吃不消,从字面上体验一下柔道专业学生每天要重复几百次的动作吧——负重深蹲跳,蹲起推举,单侧哑铃肩上推举,背、抱、扛、提人跑……每项都在挑战身体极限。不管春夏秋冬,海绵垫子上的汗水一天不知道要擦多少次。好在泥河村的后生打小就不怕吃苦,再说练摔跤那几年什么“回合”没见过?4年后的年,张俊生大学毕业,被分配至重庆体工大队担任柔道教练。

  在重庆的两年,张教练比较郁闷——他不怕苦,但怕热、怕辣。汗流浃背的张俊生经常孤独地徘徊在嘉陵江边,不知道下一步的路怎么走。

  又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当年的队友来访告诉他一个消息:江苏省镇江市体育局发布体育人才引进计划,其中包括柔道项目。

  与广东、山东、辽宁一样,江苏向来是我国的体育大省。历届全运会,这几个省的运动员往往席卷半数以上金牌。江苏籍的奥运冠军体育迷们如数家珍:当年“扬眉剑出鞘”的击剑运动员栾菊杰、羽毛球金牌搭档顾俊、葛菲,乒乓球运动员李菊、陈玘,体操运动员黄旭,排球名将赵蕊蕊……都是土生土长的江苏人。江苏竞技体育如此发达,除了群众体育的基础雄厚、运动员人才梯队合理外,还经常性地瞄准本地薄弱项目引进外省体育人才。

  镇江?这地方怎么样?队友说,比原平热,但比重庆凉快多了。更重要的是,到那地方不用天天吃大米,镇江“锅盖面”全国有名,还有“镇江香醋”……

  投递简历、面试……经过一系列环节后,双方都很满意。年,28岁的张俊生从嘉陵江畔来到长江之滨,成为镇江市柔道队教练,日常工作除了训练就是打比赛。不久又在本地娶妻生子,过上了平平稳稳的生活。

  张俊生指导特警队员习练柔道技艺

机会,永远是给有本事的人

  年的一天,镇江市公安局领导到体育馆接洽,希望张俊生能教教特警队员柔道。

  因为柔道源自日本,所以有不少人把柔道和相扑混为一谈。百度百科对柔道的定义是:一种以摔法和地面技为主的格斗术,借力使力,以柔克刚,更为重视格斗技巧。张俊生对柔道运动的解释就更具体形象了:柔道嘛,就是赤手空拳把对手摔倒并瞬间将其制服……

  擒拿格斗是特警队员的必修课。到体育馆学柔道前,不少队员已经掌握了一些散打、搏击的技能。但张俊生一示范,大家才眼界大开,继之掌声不断——站在垫子中央的张教练气定神闲,甫一出手,两眼精光暴射,一招一式不疾不徐,什么“投技”、“舍身技”、“寝技”……一一施展出来,看似轻描淡写,却有雷霆万钧之力。

  训练完自己的队员后,张俊生加班加点,把特警队员们操练得生龙活虎,抓歹徒的时候简直就是砍瓜切菜。公安局领导很高兴,就与体育馆签订了长期培训协议。

  一来二去,张教练的名头在镇江慢慢响亮起来。有爱好者搬情说面,想投在张俊生门下拜师学艺。拜师的人多了,张俊生就想,社会需求这么旺盛,为何不自己办一个培训机构?

  年,张俊生创办镇江精武健身俱乐部。会员在俱乐部除跟着张教练学习柔道、搏击技艺外,还可以在专业教练指导下在各种器械上进行健身运动。俱乐部购置的划船器、小腿弯举器、重锤拉力器、提踵练习器……当时还很稀罕,一传十、十传百,精武健身俱乐部一时门庭若市。

  看到张俊生“尝了鲜”,有人也见样学样开起了健身馆或俱乐部。但在镇江,开馆15年而一直经营至今的,只有张俊生这一家。

  精武健身俱乐部位于镇江老城区一条繁华商业街道邻街的一栋五层楼上。下午下班时间,健身的会员们陆陆续续来到俱乐部,换衣服、上器械,一个个不一会儿就满头大汗,间或有会员走过来跟俊生打招呼。

  在镇江生活多年,在语言这个层面,俊生也早与当地人打成一片。俗称江南话的吴语是我国七大方言之一,使用人口近一亿。属于吴语方言的温州话,在“中国十大最难懂方言”排行榜上名列第一。有这样一个传说:抗战时期,曾有中国军队用温州话传递信息,令监听的鬼子一头雾水。传说真假存疑,但温州话不但北方人一个字也听不懂,就连温州邻近的台州、福州人也如听天书却是事实。当然,北方人听台州、福州人说方言也是茫然不知所以。但奇怪的是,镇江地域上属吴语方言区,但镇江方言作为一个特例,却属于北方方言体系——这还是因为镇江特殊的地理位置——从公元4世纪晋室南渡起,镇江就是江南最大的侨郡,北方躲避战乱的侨民人口超过了本地土著。山西人在镇江如鱼得水,两地语言基本相通可能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会员中有坚持健身10年以上的,俊生跟不少会员已经成了熟稔至极的老朋友。

  每天运动量很大,张俊生经常得炖个鸡汤啥的补充能量。可是当时从农村进城卖家禽的老乡没有固定场所,“流动作业”又影响市容,不得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搞得买不到老母鸡的张俊生很郁闷。某一天,又一次空手而归的张俊生突然产生一个念头——能不能建一个固定的家禽批发市场?

  向有关部门申请、筹措资金、寻找合适地段……年,镇江第一个家禽批发市场在张俊生手中建了起来。有了固定的场所,老乡进城卖鸡鸭再不用东躲西藏,市民购买也方便了许多。后来,外地贩运家禽的车辆也到市场集中批发。张俊生收取管理费,除去投入,不久就有了赢利。

  “龙源石艺”经营有方,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年,镇江进行大规模城市建设,批发市场被拆迁,张俊生得到一笔补偿金。反复考察后,他把这笔钱入股“龙源石艺”,又一次投身于一个全新的领域。

  江浙一带,仿古建筑的市场很大,居民家装用石材的也很多。“龙源石艺”是镇江数得着的石材加工、石雕工艺品生产企业。张俊生加盟后,义字当先,动用广泛的人脉,还经常亲自出马联系业务,因此订单纷至沓来。镇江名胜焦山的山门高大轩敞、雕工精致。这一将流传后世的地标性建筑,就出自“龙源石艺”技艺高超的工匠之手。

  “龙源石艺”位于镇江城郊,属于“前店后厂”的格局。厂房高大,各种加工好的、待加工的石材分别码放,机器切割的声音震耳欲聋。雕竣的佛像大小不等,宝相庄严,石狮、石马栩栩如生。店中醒目位置摆放一根体量巨大的硅化木化石,问这是不是镇店之宝,俊生笑而不语。

  约好的采访时间,张俊生迟到了半个小时——当天是星期六,他正在从南京赶回镇江的路上。这次去南京,是见几位代县的忻州老乡,他们在南京承揽了一桩古建筑修复营生。雁门民居营造技艺已于年列入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北京故宫的古建维修工程都有代县的木工技艺传人参与。张俊生与代县老乡商议,探讨双方合作事宜。谈成谈不成且不说,见到老乡就很高兴。见之前电话联系,代县老乡说在南京呆了一段时间了,很想吃家乡的莜面。刚好俊生朋友给他寄来一点,俊生就提上莜面见老乡。双方交流了一气原平、代县两地莜面制作方法的异同,聊得兴起就误了点儿……

忻州人,能吃苦、讲义气、有本事

  在镇江山西商会,张俊生多少有点儿“护法”的意思——搞企业、做生意的外乡人,难免有被本地强梁、宵小盯上的,有时候,还真没办法报警。这时候,俊生的威力或者说影响力就发挥作用了。不服?你跟镇江柔道队的教练比划比划试试?还不服?你们还敢向镇江公安局特警队叫板?

  20多年过去了,泥河村的“泥”孩子在镇江扎下了根。张俊生孤身一人闯异乡,赤手空拳打天下,过上了富足的生活,赢得了当地人发自内心的尊重——凡是结识他、跟他打过交道的镇江人都说:忻州人能吃苦、讲义气、有本事!

编辑:狄崇燕

忻州日报新媒体中心

郭剑峰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有哪些什么症状
共抗白癜风你我同行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youwang.com/rdxx/8573.html


当前时间: